谭红线
邵阳市中心医院 儿保科 主任医师
湖南省医学会第六届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第一届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全病程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儿童慢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预防医学会第一届儿童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预防医学会第一届青春期疾病防治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残疾人康复协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与优生优育协会第二届儿童健康促
邵阳市中心医院进专业委员会委员
揭开孩子身高的“奥秘”
自己的孩子比同龄人发育迟缓,身材矮小,需不需要吃增高特效药?夫妻双方个子都不高,孩子是不是一定个头矮?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许多家长为孩子的身高问题焦虑不已。下面谈谈儿童身高矮小的原因及家长对身高问题几个认知误区,并给予家长的几点建议。
一、矮小症是什么?
在相似环境下,同种族、同性别、同年龄患者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两个标准差以上或第三百分位以下,就能诊断为矮小症。也就是说男孩低于160cm,女孩低于150cm就属于矮小症。
身材矮小的常见原因有家族特发性矮小、生长激素缺乏、性早熟、特纳综合症(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小于胎龄儿等五种。儿童身高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其中遗传因素占70%,环境因素占30%。也就是说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遗传因素不能改变,所以我们应该要充分利用环境因素使遗传因素发挥最大潜能。
二、孩子身高问题要及早治疗
孩子的骨骼生长发育是有规律的,一般情况下,有两个生长高峰期:第一个是1岁以内,第二个是青春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家长要对应身高表,密切关注孩子生长情况,发现身高问题及早治疗。
老话说:“二十三,蹿一蹿”,指极个别晚长孩子,没有普遍代表性,所以矮小的孩子不能盲目等待。孩子的身高问题说白了就是骨的生长。骨骺未闭合,就有生长的空间,那么孩子一旦进入青春期,骨骺就会在性激素的刺激下快速闭合。如果孩子此时的身高还没有长到应有标准,那么孩子就没有追赶生长的希望,成年身高也将定格在不理想的水平。
当女孩月经来潮,男孩变声、长胡须时,就已经到了青春发育的末期。骨骺已接近闭合,治疗效果不佳。建议有条件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从小身高发育不佳,可每年给孩子做一次骨龄监测,青春发育期的儿童建议半年监测一次骨龄。
三、先天矮小是不是没有增高的可能?
有一些小孩出生时就比别的孩子瘦弱,家长普遍以为这类孩子比同龄人矮小是正常的。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治疗。
本人回顾自己治疗过的一名矮小症患儿,该患儿为早产低体重儿,在5岁10个月时身高只有104.6cm,此时正常儿童平均身高应为116cm,通过检测后发现孩子的骨龄落后,生长激素检查为部分缺乏。通过生长激素替代治疗,对孩子的饮食、运动和睡眠进行科学指导,治疗十个月后复查时患儿身高增加了9.8厘米。矮小症患儿在早期是可防可治的。
四、特效增高药是不是长高的捷径?
那些所谓的长高“偏方”,不但长不到理想身高还可能对孩子健康造成影响。比如有些增高药宣称国外进口、权威专家认证,并承诺能帮助孩子长高多少厘米。其实,一不小心你就会交了智商税。那些增高药物之所以能帮助孩子长高,可能是里面含有性激素。短时间内孩子虽然长高了,但是可能会导致性早熟的发生,进而降低了孩子的生长空间,到时可能连遗传身高都长不到。
五、给家长的建议:让孩子吃好、睡好、动好、心情好,做“四好学生”
吃好:正在生长发育期的孩童,一定要给予均衡的营养、不偏食是最基本的原则,父母在为孩子搭配三餐时,尽量多变化,让孩子从小就多尝试各种食物,长高的关键营养物质是以下三大类:第一蛋白质、第二是矿物质如钙锌等、第三是维生素A和D。
睡好:睡眠有助于生长激素得分泌,但睡眠时间长短不能完全代表睡眠质量高低,要知道生长激素是个喜欢夜间出没的“家伙”,孩子进入深睡1小时左右,也就是23点至凌晨1点之间生长激素分泌会逐渐进入高峰,而以后睡眠中,可见到较低峰。如果孩子晚上睡得晚,即便是延长睡眠时间,生长激素得分泌还是会受到影响。为了获得更多的生长激素,建议晚上20-21点就要准备让孩子入睡,尽量保证在22点前进入深睡眠期。
动好:家长要积极参加孩子的运动锻炼,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与家长的密切关系和情感,还能鼓励孩子持之以恒地参加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选择一些简单的跳跃类运动,例如跳绳、摸高、打篮球、打羽毛球和引体向上等运动。
心情好:研究表明孩子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他们的身高往往偏矮小,称之为“情感遮断性身材过矮症”。平时除了关注孩子本身的情绪,爸妈之间的情绪也可能影响到孩子,父母吵架时,很多孩子都会把原因归结于自己,强烈的愧疚心理之下,孩子的情绪会受到影响,时间长了身高也可能跟着遭殃。都知道在孩子面前吵架不好,可是总会有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一旦忍不住当着孩子吵了架,要及时安抚。
让每一位孩子在家长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身心健康、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让孩子长得更高,飞得更远。
本文为中立科普内容,不涉及任何商品推广。文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案有明确适应证,需要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想采用该治疗,请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科普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海纳患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