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内分泌遗传代谢科
副主任医师
现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疾病与保健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第十一届儿科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委员。
多年从事内分泌代谢科临床工作
擅长矮小症、性早熟、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常见疾病的诊治,着重于特纳综合征、性发育异常、特殊类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主持上海交通大学 “医工交叉研究基金”青年项目一项,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级基金项目一项,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横向课题一项,参与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工作。
关于长高的几个误区
哪些误区,是家长们面对小朋友长高时常见的误区呢?
误区一:只要爸妈高,小朋友肯定高。
人们先天性遗传的基因能决定下一代身高的60%-70%,后期的营养补充和睡眠状况、运动情况等提供了剩下的30%-40%。一般来说,如果小朋友爸妈的身高不高,通过后天努力,小朋友也有可能拥有好的身高;如果父母先天的基因好,给了小朋友高个子基因,但是后天各方面跟不上,未来也有可能长不高。管理身高通过营养、运动、睡眠和疾病预防等科学的方法去正向激发后天因素对小朋友身高的作用,才能最终达到改善身高的目的。
误区二:男孩不变身,女孩没初潮,就没有发育,不必着急。
一些家长错把来大姨妈当作青春期开始的标志,然而事实是乳腺发育才是开始的标志,初潮一旦到来,就说明女孩发育成熟了,此时已经是青春期的中后期,并且身高和体重呈现上涨速度降低的趋势。
相比较女孩明显的改变,男孩的发育常常是悄无声息的,当痤疮、胡须、变声发生在男孩身上时,说明这是青春期的中后期了,度过了身高快速增长的阶段,此时的长高概率已经很小了。
误区三:我家的小朋友是晚长。
家长们定义的晚长,在医学专业术语里属于青春期发育延迟。晚长的小朋友典型特点是青春期时身高是正常的,或是偏矮一点,但过了青春期以后其他人已经长高,自己却身材矮小,究其原因,是青春期延迟导致的。这类小朋友的父母可能也会有晚长的情况。当小朋友生长激素水平正常,但骨龄却落后实际年龄2岁,那么判断这个小朋友是有晚长或是体质性青春期延迟的可能,相反,在实际年龄和骨龄一致的情况下,这个小朋友就不是晚长。如今,生活、经济水平都比一二十年前好很多,遗传身高并不一定是由父母身高决定,而是要交给专业的医生去判断,在小朋友身高差距同龄人太大时,一定不要盲目等候着小朋友长高,及时就医是关键。
误区四:小朋友身材矮小的原因是不喜欢吃饭、挑食和不运动,只要营养补充上,身高肯定能正常。
许多家长把自家小朋友身高不理想的原因归结为小朋友吃得少,营养没跟上,因此总是通过各种办法想让小朋友多吃,但是家长不知道的是:营养因素影响身高的比重在小朋友3岁以后就降低了很多,而生长激素才是调控身高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家长考虑小朋友的身高问题应该更全面,不能光从营养的单方面考虑了。
误区五:在骨骺没闭合的情况下,再长大点治疗也可以。
① 年龄和骨龄是正相关,和生长时间负相关,即年龄大,骨龄大,生长时间短。
② 年龄和体重正相关,和用药剂量、费用正相关,即年龄越大,体重越重,用药剂量越大、费用越高。
③ 治疗年龄和效果负相关,和花费正相关,即年龄越小,疗效越好,费用越少。
本文为中立科普内容,不涉及任何商品推广。文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案有明确适应证,需要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想采用该治疗,请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科普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海纳患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