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文章 儿科学 其他疾病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陈志衡: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陈志衡: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377    2022-12-14 17:37:56    陈志衡    儿科, 心脏病


b4363d04103b3c42549ebc24d0ca2c4d-sz_668.svg?_tn_usage_=tn-image

专家简介



33733_nibg_6391.png

陈志衡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儿科

主任医师


  • 中南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儿科学教研室副主任、湘雅三医院儿科副主任

  • 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青年委员

  • 湖南省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

  • 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基因诊断及标准化分会委员

  • 湖南省医学会发育行为学组副组长

  • 2005年硕士毕业于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研究所,2014年博士毕业

  • 2014年由医院公派在美国克利夫兰彩虹儿童医院进修学习3月,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进修学习一年

  • 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加国家级、省级科研多项课题

  • 主攻方向:小儿内分泌,生长发育,矮身材,性早熟,儿童保健,遗传代谢性疾病诊治。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高,是一种严重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

1.呼吸急促:宝宝吃东西进行吸吮时需用力,因气促引起放弃食用。

2.体力差:不喜活动,活动后易疲劳,出现呼吸困难。

3.生长发育缓慢:因为体内血氧供应少或者体循环血流量少,引起患者的生长发育晚于同龄人群,同时体重也落后明显。

4.喂养困难:由于气促等易造成呕吐,出现喂食困难。

34823_dnfi_3063.jpeg

及时正确治疗,大部分小儿可正常生活。随着微创治疗的飞速发展,介入治疗成为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与传统的开胸体外循环治疗相比,介入治疗的优点是:创伤小,疗效确切,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价格便宜。我院儿科已经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成功完成了多项手术,最小年龄仅6月。


小儿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有: 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法洛四联症等。下面将介绍这几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一、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

该种手术是最早应于临床的介入治疗。实践证明,该法治疗肺动脉瓣狭窄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可以成为替代外科开胸手术的首选方法。主要适应症为典型的肺动脉瓣狭窄,跨瓣压差≥30mmHg,最佳治疗年龄为2~4岁,其余各年龄均可进行。该法还可以用于婴幼儿法洛四联症频繁发作药物不能控制的姑息治疗。


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动脉导管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一种先天性异常通道。一般在出生4周内闭合,6个月后自然闭合的可能性小,如不治疗可以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感染性心内膜炎而致死。应该及早进行介入封堵。年龄通常≥6月,体重≥4kg,无梗阻性肺动脉高压者。


三、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房间隔缺损除大缺损外,一般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如进入成年,可以引起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及心律失常,故主张在儿童时期早发现及时治疗,介入封堵主要用于继发性房间隔缺损,要求年龄23岁体重≥5kg,缺损直径≥5mm,缺损的边缘至少4mm,房间隔直径大于房间隔缺损14~16mm,无梗阻性肺动脉高压者。


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室间隔缺损是指左右室间隔的缺损导致了左右心室的异常交通,患儿经常罹患肺炎,可诱发心力衰竭,介入封堵术主要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和肌部室间隔缺损。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要求年龄≥3岁,体重≥5kg,缺损上缘离主动脉瓣至少1mm,离三尖瓣隔瓣至少3mm,室间隔缺损大小不超过14mm,无梗阻性肺动脉高压者。肌部室间隔缺损适应于年龄≥1岁,体重≥8kg,无梗阻性肺动脉高压者。


随着器械的改进和技术的提高,介入治疗适应于先天性心脏病的年龄越来越小,疾病的种类越来越多,效果也越来越好。


34824_pwz8_3795.jpeg




本文为中立科普内容,不涉及任何商品推广。文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案有明确适应证,需要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想采用该治疗,请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科普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海纳患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