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文章 儿科学 其他疾病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陈志衡:“打摆子病”的本质及防控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陈志衡:“打摆子病”的本质及防控

131    2023-01-06 09:52:10    陈志衡   


6762_o48a_6380.svg

专家简介

6762_ki0c_2427.png

陈志衡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儿科

主任医师


  • 中南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儿科学教研室副主任、湘雅三医院儿科副主任

  • 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青年委员

  • 湖南省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

  • 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基因诊断及标准化分会委员

  • 湖南省医学会发育行为学组副组长

  • 2005年硕士毕业于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研究所,2014年博士毕业

  • 2014年由医院公派在美国克利夫兰彩虹儿童医院进修学习3月,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进修学习一年

  • 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加国家级、省级科研多项课题

  • 主攻方向:小儿内分泌,生长发育,矮身材,性早熟,儿童保健,遗传代谢性疾病诊治。



“打摆子病”的本质及防控

湖南的郴州,自古流传着一句民间顺口溜: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而打摆子这三个字,在湖南地区,经常是长辈用来责骂那些一事无成的晚辈。那么这个“打摆子”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其实它是一种病,是一种在中国古代南方地区曾经非常常见,由蚊虫传播,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传染病——疟疾。

我国古代医学认疟疾是一种瘴毒或瘴气。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对疟疾的详细记载。古时人们对这种传染疾病束手无策,甚至认为是神降于人类的灾难,严重危害生命,曾造成大规模的死亡。建国后,经过政府组织人民进行全国性的卫生运动及除四害消灭蚊虫,而我国科学家发明的“青蒿素”也为这种恶疾的治疗做出重大贡献,所以现阶段当年横行一时的“打摆子”病被控制,当代国人对这种疾病有较少的认识。

今年有段时间,广东、云南、浙江等地报告集中回国人员发生输入性疟疾聚集性疫情,疟疾集中发病和再传播的风险加大。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近日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各入境口岸和隔离点入境人员的疟疾监测,对近期出现过发热症状者必须开展疟疾检测,及时阻断传播风险。

    今天,我们来仔细认识一下什么是疟疾?疟疾的症状有哪些?疟疾的传播途径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呢?

   疟疾又称冷热病,俗称打摆子,它是一种会感染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全球性寄生虫传染病,由按蚊传播。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后,再侵入红细胞进一步繁殖,最终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

   疟原虫分为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恶性疟四大类。其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打寒颤(打摆子)、高热、接下来又大汗后烧退,还包括恶心和呕吐、腹泻、腹痛、肌肉或关节疼痛、疲劳、呼吸急促、心率过快、咳嗽等其他症状。一些疟疾患者会出现疟疾“发作”的循环。每次发作时,通常最先出现战栗和寒战,接着是发高烧,最后是出汗且体温恢复正常;间日疟及卵形疟可出现复发,恶性疟发热常不规则,病情较重,并可引起脑型疟等凶险发作。这些症状通常在蚊子叮咬后的十到十五天内出现,若病人没有接受治疗,症状缓解后数月内症状可能再次出现。曾感染疟疾的患者再次感染所引起的症状通常较轻微,如果患者没有持续暴露于疟疾的环境,此种疟疾的部分抵抗力会在数月至数年内消失。

疟原虫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由于导致疟疾的寄生虫会影响红细胞,如果接触被感染的血液也可能感染疟疾,其中包括:母亲传染给未出生的孩子、输血、共用注射药品的针头等。

日常生活中,应该加强管理传染源、健全疫情报告、根治疟疾现患病人及带疟原虫者;同时,应该切断传播途径、消灭按蚊、防止被按蚊叮咬;加强疟疾疫苗接种与药物干预相结合,保护易感人群。


6762_w4x1_5673.jpeg



本文为中立科普内容,不涉及任何商品推广。文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案有明确适应证,需要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想采用该治疗,请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科普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海纳患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