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文章 儿科学 其他疾病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陈志衡:关注新时期营养性疾病——小儿肥胖病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陈志衡:关注新时期营养性疾病——小儿肥胖病

546    2022-12-14 17:31:45    陈志衡    儿科, 肥胖


b4363d04103b3c42549ebc24d0ca2c4d-sz_668.svg?_tn_usage_=tn-image

专家简介


33733_nibg_6391.png

陈志衡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儿科

主任医师


  • 中南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儿科学教研室副主任、湘雅三医院儿科副主任

  • 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青年委员

  • 湖南省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

  • 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基因诊断及标准化分会委员

  • 湖南省医学会发育行为学组副组长

  • 2005年硕士毕业于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研究所,2014年博士毕业

  • 2014年由医院公派在美国克利夫兰彩虹儿童医院进修学习3月,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进修学习一年

  • 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加国家级、省级科研多项课题

  • 主攻方向:小儿内分泌,生长发育,矮身材,性早熟,儿童保健,遗传代谢性疾病诊治。



关注新时期营养性疾病—小儿肥胖病

一说到营养性疾病,许多读者往往想到的是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佝偻病等。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关爱,营养不良性的疾病在我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很少见了。但是物极必反,一种新型的慢性营养性疾病——小儿肥胖病,已经成为我国儿童的隐形杀手,而且并未引起广大人民的重视。


小儿肥胖症,如果排除遗传、疾病等因素,大部分是由于长期大量摄入食物,同时活动过少,导致体内脂肪过度堆积,体重超过了一定范围而引起的慢性营养性疾病。肥胖在小儿时期可以导致哮喘发病率增加,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在青春发育期会影响性器官发育,甚至导致不孕不育。肥胖病还增加了成年时期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病的风险。因此,必须引起社会及家庭的足够重视。


我们一般把体重超过正常值的10%~19%称为超重,超过正常人体重的20%称为肥胖病,如果超过正常人体重的50%称为重度肥胖。小儿肥胖主要是由于脂肪的增加,而脂肪的增加包括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加和脂肪细胞体积的增大。增加的脂肪数目不会消失。所以,如果小儿肥胖是因为脂肪细胞数目增加引起,对肥胖病的治疗就比较困难。脂肪数目增加的时期主要是:出生前3个月、出生后第1年、10岁左右。如果在这三个时期摄入营养过度,就会引起顽固性肥胖,当然减肥效果就差。


小儿肥胖病早期症状: 食欲极好,喜食油腻、甜食,懒动,体态肥胖,面颊、肩部、乳房、腹壁脂肪积聚明显,腹部偶见白色或紫色纹。


晚期症状: 严重肥胖者可因胸壁肥厚、横膈抬高、换气困难,造成CO2潴留、缺氧,以致气促、发绀、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心脏扩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小儿肥胖病治疗的原则是尽量将小儿体重减少接近正常儿童,同时又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及发育。肥胖小儿应该提供低脂肪、高蛋白饮食,为了满足小儿食欲,避免饥饿感,应该选择体积大,能量低的食物,如:杂粮玉米、小米、番薯、豆类、芦笋、核桃、花生、木耳、蘑菇、香菇、茄子、海带等。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减肥有重要作用,肥胖的小儿要杜绝晚餐过饱、吃夜宵、吃零食、进食太快等习惯。少吃油炸、快餐等食物。同时应该鼓励儿童多参加体育运动,可以选择既有效又易于坚持的运动,如做操、跳绳等。


小儿肥胖病的预防应该从小儿出生时就引起重视。在母亲怀孕后期,要坚持“中庸之道”,不但要防止营养不良,还要防止胎儿体重过重。小儿出生时理想的体重是6斤~8斤,千万不要认为宝宝出生时越重越好。母乳喂养儿发生肥胖者明显低于牛乳喂养儿,因此要坚持母乳喂养。要宣传肥胖不是健康的观点,使家长放弃越胖越健康的陈旧观点。


34422_8xt6_3041.jpeg





本文为中立科普内容,不涉及任何商品推广。文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案有明确适应证,需要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想采用该治疗,请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科普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海纳患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