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励之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儿科
主任医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学博士生导师 一级主任医师
曾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委员
湖南省儿科学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评审专家
卫生部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成果评审专家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专家
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专家
先后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血液及相关研究课题8项,作为通讯作者,先后在《Leukemia》(IF=10.431)、《Autophagy》(IF=11.753)、《Cancer Res》(IF=9.329)、《Leukemia Research》、《EMBO Rep》、《Pediatric Blood & Cancer》、《BMB Rep》、《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擅长:儿童生长发育、血液病
孩子书包里该准备什么“水”您知道吗?
孩子身高太重要
小孩不爱喝牛奶,
听说影响长个子,干着急啊!
孩子牛奶过敏三个+,喝了长湿疹,
不喝影响长高,好为难啊!
别人家的小孩喜欢喝纯牛奶,
身高一下子窜好高呀!
不喝牛奶有没有其他方法补救呢?
孩子只爱酸奶和乳酸饮品,
这些饮料能代替牛奶吗
快来听听专家们的建议!
孩子书包里该准备什么“水”
您知道吗?
一、天天喝奶
奶制品营养全面、丰富,学龄儿童每天应摄入300mL及以上液体奶或者相当量的奶制品。
300mL牛奶=300mL酸奶=37.5g奶粉=30g奶酪
贴士:含乳饮料指以乳或乳制品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或发酵制成的制品,如配制型含乳饮料、发酵型含乳饮料、乳酸菌饮料等。多数含乳饮料的主要成分是水,营养价值远低于奶制品。
奶类的钙含量和生物利用率相对都比较高,是钙良好的食物来源。我国6~17岁儿童平均每天奶制品摄入量占推荐量的15%以下,不足5%的学龄儿童奶制品摄入量达到推荐量的80%以上,农村儿童更低。经常摄入适量奶制品对于促进骨骼健康非常重要,健康的骨骼发育才能让孩子长得更高。成人骨骼的45%是在青春期形成,人体对钙的需要量和吸收率都比较高,儿童期的钙营养状况对成人峰值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会影响成年身高水平。如果小孩不喜欢喝纯牛奶可以适量补充一些钙片来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二、足量饮水
每天应足量饮用清洁卫生的白水。在温和气候下、轻身体活动水平的6岁儿童每天饮水800mL,7~10岁儿童每天饮水1000mL;11~13岁男生每天饮水1300mL,女生每天饮水1100mL;14~17岁男生每天饮水1400mL、女生每天饮水1200mL。
应主动喝水、少量多饮。感觉口渴已经是身体明显缺水的信号,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水。水约占人体组成的70%,还参与人体新陈代谢的全过程,充足饮水是体力、脑力和健康的基础。
如果孩子不喜欢喝没有味道的白水,可以在水中加入1~2片新鲜柠檬片或3~4片薄荷叶等丰富水的色彩和味道,也可以自制一些传统饮品,如绿豆汤、酸梅汤等,注意不要添加糖。
三、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更不能用饮料替代水
多数饮料都含有添加糖,过量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患龋齿、肥胖等疾病的风险,建议不喝含糖饮料,更不能用含糖饮料替代水。如果要喝饮料,应注意:
1.选购时要看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选择碳水化合物或糖含量低的饮料。
2.购买小包装饮料,一次不要喝太多。
3.喝完含糖饮料后要注意口腔卫生,用清水漱口。
4.可通过增加身体活动来消耗含糖饮料提供的能量,避免其在体内转化成脂肪蓄积,以一厅含糖饮料(330mL)为例,其所含能量约为150kcal,一个50kg体重的儿童,需要跑步约30分钟,或快走75分钟,才能消耗掉这些能量。需要知晓的是,增加身体活动只能消耗部分能量,并不能完全消除含糖饮料带来的健康危害。
5.应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不选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及无生产厂家的“三无”产品。
6.不选择功能饮料。12岁及以下儿童不喝浓茶、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饮品。
四、禁止饮酒和含酒精的饮料
学龄儿童应充分认识饮酒对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危害,不尝试饮酒和喝含酒精饮料。家长要避免当着孩子的面饮酒,不让孩子尝试饮酒;加强对儿童聚会、聚餐的引导,避免饮酒。学校应开展饮酒有害健康的宣教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任何人不得在学校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公共场所饮酒。全社会应该营造一种饮酒有害健康的氛围,包括危害健康、不好社会形象,以免学龄儿童模仿,自觉做到不尝试饮酒和含酒精饮料。
与成年人相比,学龄儿童饮酒导致的后果往往更加严重。由于儿童的发育尚未完全,对酒精的耐受力低,容易发生酒精中毒及脏器功能损害。儿童大脑结构和功能仍处于发育阶段,酒精摄入可导致神经发育受阻,波及认知和行为,导致学习能力下降。饮酒还会导致学龄儿童产生暴力或者攻击他人的行为。
本文为中立科普内容,不涉及任何商品推广。文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案有明确适应证,需要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想采用该治疗,请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科普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海纳患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