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文章 儿科学 其他疾病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陆炜 :9例断针仅1例取出!如何降低注射风险?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陆炜 :9例断针仅1例取出!如何降低注射风险?

1894    2022-12-14 10:24:36    陆炜   


b4363d04103b3c42549ebc24d0ca2c4d-sz_668.svg?_tn_usage_=tn-image

专家简介


21928_aigp_8654.png


陆炜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内分泌遗传代谢科    

副主任医师    



  • 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副主任医师。

  • 先后赴美国Baylor医学院分子与人类遗传系、美国Boston儿童医院遗传系及内分泌科进修学习。

  • 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业委员会内分泌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委员。

  • 擅长儿童常见内分泌疾病、内分泌遗传综合征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的诊治。



9例断针仅1例取出!如何降低注射风险?

目前,矮小症主要通过注射生长激素的方式来实现身高的增长,尚未出现口服类药物。当前广泛应用于市场的生长激素通常需要每日注射。每日一次的注射恐惧、注射疼痛,是患儿无可逃避的现实。

 

22248_xxde_1832.jpeg


数据显示:50%的患者对注射感到恐惧,成为注射初始治疗的严重心理障碍;40%-50%的患者对注射缺乏信心。

 

同时,由于患儿人群以儿童为主,多为家长进行注射操作,注射频率高(一日一次)、时间长(治疗时间至少1年)都会增加注射风险。例如操作不熟练、心情紧张慌乱、注射手法不正确、针头反复使用等随时潜藏着不安全因素。

 

22269_fuuk_1687.jpeg

数据显示:70%的患者注射前没有正确消毒;78.2%的患者重复使用针头;51%的患者不捏皮;66%的患者针头垂直于皮肤注射;48%的患者只在很小一块区域内轮换注射部位。

22993_jata_9376.png

存在风险:

每次注射完不卸下针头,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会直接污染药液,22%重复使用的针头染上了耐青霉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严重者可产生系统性感染风险,甚至死亡。


✔针尖弯曲、毛刺、倒钩,硅化层被破坏增加患者疼痛感

✔皮下组织增生和硬块形成

✔针头还可能在皮肤内折断,造成严重后果

(已知9例患者中仅一例通过手术取出)

 

23047_w8bl_2079.jpeg

 

  那么,如何减少药物注射风险?


23194_bxdp_2659.jpeg



本文为中立科普内容,不涉及任何商品推广。文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案有明确适应证,需要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想采用该治疗,请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科普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海纳患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