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文章 儿科学 其他疾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陈晓倩:儿童也会得糖尿病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陈晓倩:儿童也会得糖尿病吗?

516    2022-11-17 15:12:01    陈晓倩   


b4363d04103b3c42549ebc24d0ca2c4d-sz_668.svg?_tn_usage_=tn-image

专家简介



24497_cqyv_6751.png


陈晓倩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

遗传代谢内分泌科 主治医师


  •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医学硕士,主治医师。曾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内分泌专业进修学习。

  • 精通儿童常见内分泌疾病的诊疗常规,尤其对儿童糖尿病、矮小症、肥胖症、甲状腺、性腺及肾上腺等疾病的诊治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

  • 现任武汉医学会第七届内分泌学分会第一届甲状腺专业学组委员。多次参加院内外病例比赛,曾获得第四届“薪火相传”全国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优秀示教病例规范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儿童也会得糖尿病吗?

来门诊的糖尿病儿童的父母经常会怀疑为什么孩子也会得糖尿病?


答案是肯定的,儿童也会得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儿童高血糖和尿糖。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儿童1型糖尿病占90%~95%。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因此,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在不同年龄层。发病较快,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否则会危及生命。


儿童糖尿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糖尿病可发生在所有年龄组。最小的患者甚至只有3个月大,但以5-7岁和10-13岁居多。男女之间没有性别差异。本病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饮和体重减轻,简称“三多一少”。症状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关节肌肉疼痛,呼吸有“烂苹果味”,精神萎靡、嗜睡,严重者昏迷。体重下降,当血糖升高,尿糖增多时,机体可供利用的葡萄糖减少,只能进行脂肪分解供能。乏力,患者血糖升高,能量供应不足,会出现乏力、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


1型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例如,病毒感染和服用某些药物可能诱发糖尿病。


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目前尚无治愈Ⅰ型糖尿病和单基因糖尿病的方法,主要目标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学习如何皮下注射胰岛素、使用胰岛素泵和口服降糖药。同时,控制饮食,遵医嘱坚持用药,可控制症状的发展。因此,一定要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长期坚持用药,并按时返回医院监测病情进展。

一、一般治疗

1、饮食管理:在医院营养师指导下,进行饮食计划管理,计算每日总热能需要量及三餐热卡分配,保证患儿年龄、活动和生长发育的需要。


2、运动治疗:运动可增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血糖利用,有利于血糖控制。指导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及运动注意事项,避免发生运动后低血糖。


3、糖尿病宣教:由于糖尿病需终身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治疗,且小儿糖尿病容易病情不稳定,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因此,做好宣教,引导患儿及家属正确认识并接受糖尿病,并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4、血糖监测与随访:血糖监测及定期的随访观察,有利于及时了解血糖波动水平,预防低血糖并发症,有助于及时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

二、药物治疗

1、胰岛素:方案需要个体化,方案的选择依据年龄、病程、生活方式和既往健康状况而定。胰岛素的使用剂量随年龄及病情变化,婴儿需要量偏小,年长儿偏大。根据血糖、尿糖变化调整剂量,每2~3天调整一次,血糖、尿糖稳定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可不用再调整。随着年龄的增长,剂量的使用也应该不断调整。注射方法可选择胰岛素注射笔或胰岛素泵。制剂品种包括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中效珠蛋白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及预混胰岛素等。


2、降糖药∶一般不使用降糖药物,对于合并肥胖伴胰岛素抵抗的儿童,可以酌情使用二甲双胍控制病情。


3、抗生素类药物:主要用于合并有感染的情况,多选择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等抗生素。


如果孩子患有糖尿病,家长不要有压力,放松,不要责怪孩子,或者要求孩子过于苛刻,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糖尿病儿童在饮食、生活和学习习惯上都要比其他儿童更自律。如果他们坚持治疗,他们可以像普通孩子一样快乐地生活。

26218_qqvn_1566.png





本文为中立科普内容,不涉及任何商品推广。文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案有明确适应证,需要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想采用该治疗,请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科普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海纳患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