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衡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儿科
主任医师
中南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儿科学教研室副主任、湘雅三医院儿科副主任
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青年委员
湖南省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
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基因诊断及标准化分会委员
湖南省医学会发育行为学组副组长
2005年硕士毕业于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研究所,2014年博士毕业
2014年由医院公派在美国克利夫兰彩虹儿童医院进修学习3月,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进修学习一年
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加国家级、省级科研多项课题
主攻方向:小儿内分泌,生长发育,矮身材,性早熟,儿童保健,遗传代谢性疾病诊治。
“放血?刮痧?”——病脑患儿反复抽搐,家长你敢用这些方法?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收治了一名1岁3个月的发热、反复抽搐的危重患儿。体检时发现手指、脚趾血迹斑斑,身上多处刮痧痕迹触目惊心,让人心痛不已,通过询问家长,几天前小儿出现高热不退,四肢发凉,与此同时我们很想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家长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受如此折磨?现在还有人会用这种背离科学的方式去治疗抽搐?” 作为家长,如果您的孩子出现这些病症,首先当然得及时就医,同时也要了解该疾病常见的表现及一些预防和处理方法。以下干货仅供宝爸宝妈学习参考:
Q1:什么是病毒性脑(膜)炎?好发于多大的孩子?有什么危害?
病毒性脑(膜)炎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多见于2岁以内的小儿,主要发生于夏秋季,大约70%发生于6-11月,是由多种嗜神经性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性炎症。临床上以发热、头痛、呕吐,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或脑膜刺激征为主要特征,并常伴局部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儿科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本病病程大多2~3周,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不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但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等引起的脑炎预后不良,会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
Q2:为什么孩子会得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与年龄、机体免疫力、季节有关系。正常成人由于大脑有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不容易发生病毒性脑炎,儿童因免疫系统和血脑屏障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发病。当一个人过度疲劳、精神紧张、营养状态不良时,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病毒性脑炎。冬季寒冷,容易发生感冒,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应该警惕病毒性脑炎的发生。这里要告诉读者的是,冬季常见的病毒性脑炎大多属于散发性的,也就是说不具有传染性,即使发病也不必惊慌,只要到有神经内科条件的医院及时恰当治疗,绝大部分患者可以达到治愈,即完全恢复正常。我国人群中,基本在儿童时期接种过疫苗,流行性的病毒性脑炎患者较少。
Q3:家长如何早期识别病毒性脑(膜)炎?
1.体温高热不退,反复用退热药效果差,尤其是体温高达39℃持续4小时以上;
2.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哭闹不安、精神萎靡淡漠、嗜睡,尤其是热退后精神仍差;
3.食欲差,频繁呕吐、头痛。小婴儿拒奶、不吃、不哭、不动;
4.惊厥、震颤、肢体抖动、走路不稳。
Q4:目前病毒性脑(膜)炎有哪些治疗方法?
1) 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首选药物;
2)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与合理营养供给;
3) 对症处理:退热、止痉以及减轻脑水肿;
4) 抗菌药物的使用。
Q5:作为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孩子患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的发生存在明显季节性、区域性和人群分布性等特点,如乙型脑炎只发生在夏秋季,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具有家族性特征。
1) 平时做好家庭及个人卫生至关重要,3岁以下小儿不要经常外出到人群密集的地方,病毒携带者也是重要的传染源,避免接触已经生病的病人,这也是避免腮腺炎病毒性脑炎、风疹脑炎及麻疹脑炎等最好的方法;
2) 除避免受凉,合理喂养外,夏季一定避免蚊虫叮咬,这是防止乙型脑炎发生最直接的方法;
3) 增强宝宝抵抗力,加强营养和添加辅食外,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AD和锌剂;
4) 注射各种减毒病毒疫苗(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是预防病毒性脑炎的根本途径。
病毒性脑炎是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一个常见病。重症患儿病死率高或有后遗症,对儿童造成严重的危害。由于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轻重不一,易误诊。在小儿感冒或腹泻时,若伴有精神差想睡觉,或诉头痛,应高度警惕此病的发生,家长应即到医院看病检查。一旦小儿出现发热、呕吐或抽搐,患本病可能性更大,此时不能用“刮痧”、“放血”等方法,应立即送医院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本文为中立科普内容,不涉及任何商品推广。文中所介绍的治疗方案有明确适应证,需要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想采用该治疗,请到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
科普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海纳患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