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ginal Zone Lymphoma, MZL)是一种起源于B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属于惰性(生长缓慢)淋巴瘤,主要分为结外型(如胃MALT淋巴瘤)、淋巴结型和脾脏型。其特点是局部缓慢生长,早期症状隐匿,常与慢性感染或自身免疫疾病相关,需通过病理活检结合影像学确诊,治疗以局部放疗、免疫化疗或靶向药物为主,总体预后较好但需长期随访。
疾病特点与分型
1.惰性生长
边缘性淋巴瘤细胞增殖速度较慢,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因体检或伴随疾病(如胃炎、干燥综合征)发现。
2.三大亚型
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淋巴瘤):最常见,占70%,多累及胃、眼附属器、甲状腺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自身免疫病强相关。
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原发于淋巴结,需与滤泡性淋巴瘤等鉴别。
脾边缘区淋巴瘤:以脾脏肿大、血细胞减少为特征,可能伴外周血或骨髓受累。
病因与高危因素
慢性感染:如胃MALT淋巴瘤与Hp感染相关,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与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有关。
自身免疫疾病:干燥综合征、桥本甲状腺炎等患者风险升高。
免疫抑制: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者发病率增加。
诊断与分期
1.病理活检
确诊需通过组织活检,结合免疫组化(CD20、CD79a阳性)及分子检测(如t(11;18)染色体易位)。
2.影像学检查
CT/PET-CT:评估肿瘤范围及分期。
内镜检查:用于胃MALT淋巴瘤,同时检测Hp感染。
3.分期标准
采用Ann Arbor分期系统,结合受累部位数量及是否累及骨髓。
治疗原则
1.结外型(如胃MALT淋巴瘤)
Hp阳性患者:首选根除Hp的抗生素治疗,约60%-80%患者可完全缓解。
Hp阴性或治疗无效者:考虑局部放疗或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抗)联合化疗。
2.进展期或侵袭性病例
免疫化疗:如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
靶向药物:BTK抑制剂(如伊布替尼)或来那度胺用于复发/难治患者。
3.脾边缘区淋巴瘤
无症状者:观察等待。
脾肿大或血细胞减少:脾切除术或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
预后与随访
5年生存率:约70%-90%,早期患者经规范治疗可能长期无病生存。
复发风险:约30%患者可能复发,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影像学及内镜。
随访重点:监测治疗副作用(如继发肿瘤、感染)及疾病转化(如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进展)。
患者日常管理
感染预防:避免生食(降低Hp感染风险),接种流感/肺炎疫苗。
症状监测:关注体重下降、盗汗、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进展的表现。
心理支持:惰性淋巴瘤病程长,需缓解焦虑情绪,保持规律作息。
若出现治疗抵抗或病情快速进展,需及时调整方案并与血液科医生密切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