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文章 《抗菌与抗炎:解析炎症治疗的科学逻辑》

《抗菌与抗炎:解析炎症治疗的科学逻辑》

1006    2025-05-30 10:19:22   
8374_p4o7_2095.png

1

炎症的本质:防御与损伤的双重变奏

8374_eaxr_9678.png

炎症是机体应对损伤的核心防御机制,其本质是血管系统对致炎因子的复杂应答。典型炎症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实质是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与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协同作用的结果。根据致病机制,炎症可分为两大阵营:

· 感染性炎症:

由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引发,占临床炎症的 60%-70%。例如链球菌感染导致的扁桃体炎,病原体释放的毒素激活 NLRP3 炎症小体,引发 IL-1β 和 IL-6 等促炎因子风暴;

· 非感染性炎症:

物理损伤(如烧伤)、化学刺激(如强酸腐蚀)、自身免疫异常(如类风湿关节炎)或过敏反应(如湿疹)是主要诱因。此时,免疫系统误将自身组织或无害抗原识别为威胁,导致慢性炎症迁延不愈。

炎症的双刃剑效应

适度炎症是机体的 “清道夫”,如皮肤破损后的红肿反应可募集免疫细胞清除细菌;但过度炎症则可能演变为 “自身攻击”,如脓毒症时细胞因子风暴可导致多器官衰竭,或慢性炎症诱导组织纤维化(如肝硬变)。

2

抗菌药:靶向病原的 “精准武器”

8375_y1lf_7407.png

抗菌药是一类选择性作用于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物质,其作用机制具有明确的病原特异性:

细菌感染的核心靶点:

· 细胞壁合成抑制(如 β- 内酰胺类抑制青霉素结合蛋白);

· 蛋白质合成干扰(如大环内酯类结合核糖体 50S 亚基);

· 核酸代谢阻断(如喹诺酮类抑制拓扑异构酶)。

临床应用边界:

· 对病毒(如流感病毒)、真菌(如念珠菌)、细菌以外的病原体,需选择对应类别药物(如抗病毒药、抗真菌药);

· 对非感染性炎症(如痛风性关节炎)完全无效,滥用可能破坏肠道共生菌平衡,增加耐药菌风险(如艰难梭菌感染)。

抗菌药的作用特点

· 间接抗炎效应:通过杀灭细菌减少内毒素释放,从而降低 IL-6、TNF-α 等促炎因子水平。例如肺炎链球菌感染时,青霉素清除病原菌后,C 反应蛋白(CRP)水平可在 48 小时内下降 50%;

· 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β- 内酰胺类需持续血药浓度维持(如每 6-8 小时给药),喹诺酮类则依赖峰浓度(如左氧氟沙星每日单次给药)。

3

抗炎药:调控免疫的 “炎症刹车”

8375_ozwl_9310.png

抗炎药直接作用于炎症反应的核心通路,与病原无直接关联,适用于感染性炎症的辅助治疗或非感染性炎症的主导治疗:

(1)甾体抗炎药(SAIDs)

·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环氧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疼痛、肿胀与发热。典型代表为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同时抑制 NF-κB 通路,下调多种促炎因子;

· 临床应用:用于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急性发作),或感染性炎症的过度反应(如结核性胸膜炎时防止胸膜粘连);

· 副作用风险:长期使用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骨质疏松,需严格遵循 “小剂量、短疗程、逐渐减量” 原则。

(2)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 双重作用通路:

· 抑制 COX-1(胃黏膜保护作用)和 COX-2(炎症相关),代表药物如布洛芬、萘普生;

· 新型选择性 COX-2 抑制剂(如塞来昔布)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

· 适用场景:骨关节炎、术后疼痛、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通过降低 PGE2 水平缓解疼痛阈值。

8375_n0aa_4067.jpg

4

临床决策:如何精准选择治疗方案

8376_hbtj_8208.png

(1)病原鉴别是前提

· 感染性炎症的关键指标:

· 血常规:细菌感染常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升高(>70%)、CRP>10mg/L;

· 病原学检测:痰培养、血培养或 PCR 检测可明确病原体类型(如肺炎支原体 IgM 抗体阳性提示非细菌性肺炎)。

· 非感染性炎症的特征:

· 自身抗体阳性(如类风湿因子 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CCP);

· 影像学提示无菌性损伤(如痛风石、椎间盘突出引发的无菌性炎症)。

(2)治疗策略的科学逻辑

a. 单纯感染性炎症:

· 明确病原体后选择对应抗菌药(如肺炎链球菌肺炎用青霉素 G),无需常规联用抗炎药,避免掩盖感染征象;

· 重症感染(如脓毒症)可短期联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降低死亡率(需在抗菌药使用后 6 小时内启动)。

b. 非感染性炎症:

· 禁用抗菌药,以 NSAIDs 或 SAIDs 为主(如强直性脊柱炎用柳氮磺吡啶);

· 自身免疫病需免疫调节治疗(如甲氨蝶呤抑制 T 细胞活化)。

c. 混合性炎症(如感染 + 过敏):

· 细菌感染合并过敏性鼻炎时,需抗菌药(如阿莫西林)联合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而非 “抗菌 + 抗炎” 简单叠加。

5

滥用风险与科学用药原则

8376_vo5e_3363.png

(1)抗菌药滥用的三大危害

· 耐药性危机:全球每年因耐药菌死亡超 70 万人,我国门诊抗菌药滥用率曾高达 20%-30%,尤其在病毒性感冒患者中;

· 微生态破坏:广谱抗菌药可使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 40%,增加艰难梭菌肠炎、白色念珠菌感染风险;

· 诊断混淆:盲目使用抗菌药可能掩盖真实病因(如将淋巴瘤发热误诊为感染),延误癌症诊断。

(2)抗炎药使用的警示原则

· 甾体抗炎药的禁忌症:消化道溃疡、糖尿病、严重感染(如活动性结核)患者慎用,避免感染播散;

· NSAIDs 的肾毒性:老年人、慢性肾病患者需监测肌酐清除率,避免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引发急性肾损伤。

6

未来趋势:精准炎症调控的医学革命

8376_thkr_8129.png

(1)生物标志物指导用药

· IL-6 与 PCT 联合检测:IL-6>500pg/ml 且 PCT>2ng/ml 提示细菌感染,需启动抗菌治疗;单纯 IL-6 升高可能为非感染性炎症,避免滥用抗生素;

· 单细胞测序技术:通过分析炎症部位免疫细胞图谱(如 Th1/Th2 细胞比例),制定个体化抗炎方案。

(2)新型抗炎靶点开发

· JAK-STAT 通路抑制剂:如托法替布用于类风湿关节炎,通过抑制 JAK1/2 减少 IFN-γ 和 IL-6 信号传导;

· NLRP3 炎症小体抑制剂:MCC950 在动物模型中可降低痛风发作频率,目前已进入 III 期临床试验。

结语:走出 “消炎” 误区,拥抱科学治疗

抗菌药与抗炎药是炎症治疗的两类核心武器,但作用机制与适用场景截然不同。公众需明确:“消炎” 不等于 “杀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