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文章 《肺癌治疗抉择:靶向治疗与化疗的科学指引》

《肺癌治疗抉择:靶向治疗与化疗的科学指引》

136    2025-04-16 09:48:26   
6516_ozay_7710.png

肺癌,作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在肺癌的治疗中,靶向治疗和化疗是两种重要的手段,然而如何抉择却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在肺癌治疗过程中,从明确病情到选择合适治疗方案的关键要点。

1

精准诊断:病理类型与临床分期的确定

6516_uvz7_8030.png

肺癌的治疗如同一场精密的战役,而准确诊断则是这场战役的 “导航仪”。肺癌主要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约占全部肺癌患者的 15%。它就像一个 “短跑健将”,发展速度极快,在肺癌早期阶段就可能发生转移,这使得手术治疗往往难以实现痊愈。相比之下,非小细胞肺癌的癌细胞分裂较为缓慢,扩散转移相对较晚,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是肺癌治疗的优选策略 。因此,在手术前借助支气管镜或肺穿刺活检来明确肺癌的病理类型,成为治疗的关键起始点。

经支气管镜活检和肺穿刺活检是确诊肺部病变的 “黄金手段”。具体选择哪种方法,需要依据病变部位来决定。对于位于肺门部位的中心型病变,支气管镜活检就像一把精准的 “钥匙”,能够高效打开确诊的 “大门”;而对于位于周边的周围型病变,支气管镜难以触及病灶,此时在 CT 定位下进行穿刺活检,凭借其高阳性率,成为获取病理诊断的有效途径。对于那些既不靠近肺门又不靠近外周的病变,通常先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尤其是开展经支气管鞘导航穿刺活检的医院,因其创伤相对较小),若无法确诊再进行穿刺,具体方案需医生根据经验审慎确定。

除了病理类型,确定肺癌的临床分期也至关重要。肺癌临床分为一到四期,其中一到三期又细分为 ⅠA、ⅠB、ⅡA、ⅡB、ⅢA、ⅢB。一般来说,ⅢA 期以前的患者大多适合手术治疗,部分 ⅢA 期患者在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或靶向治疗后再进行手术,效果更佳。而 ⅢB 期和 Ⅳ 期的患者,由于病情进展,手术治疗往往不再适用。

判断肺癌分期需要一系列细致的检查:

(1) 肺部 CT 检查:

肺部 CT 检查在评估肿瘤大小和手术根治可能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肿瘤直径与转移风险以及手术根治难度密切相关,通常小于 1cm 的结节,手术根治的成功率较高,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小于 1%;超过 2cm 的结节,根治率会降至 60% 以下;超过 3cm 的肿块,根治率更是大打折扣。不过,即使肿瘤较大,只要未发现其他部位转移,仍有根治的希望 。

(2) 颈部、腹部 B 超检查:

肺癌容易转移到颈部淋巴结、肝脏、肾上腺、腹腔淋巴结等部位。颈部、腹部 B 超就像是 “侦察兵”,可以对这些脏器进行初步筛查。若 B 超发现异常,还需进一步进行磁共振检查来明确;若 B 超未发现问题,大部分情况下表示没有转移。一旦发现转移,手术根治的机会就会变得渺茫。

(3) 头颅磁共振检查:

脑是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一旦发生脑转移,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磁共振如同 “显微镜”,能够敏锐地发现大脑、小脑以及脑膜等部位的转移灶。若发现这些部位存在多发转移,通常不建议进行手术治疗;若是孤立性转移病灶,可以在切除肺部肿瘤的同时,对脑转移灶进行放疗,但也难以达到根治效果。

6516_j9qc_4396.jpg

(4) 全身核显象检查:

骨转移是肺癌患者后期疼痛的重要原因。全身骨显像能够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骨转移,必要时结合磁共振进一步确认。一旦出现骨转移,肺部手术的意义就会大幅降低。

(5) PET-CT 全身检查:

PET-CT 的检查原理与骨显像类似,它利用肿瘤组织对放射性核素的高摄取能力进行检查,相当于上述多种检查的 “集合体”。一些患者因担心检查耗时过长影响病情,会选择 PET-CT 来评估肿瘤。然而,由于其费用较高且属于自费项目,并非常规检查手段。

2

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决定治疗可行性

6517_a3qm_9398.png

在确定手术方案时,医生不仅要关注病情本身,还需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体质、肺功能以及其他重要器官的情况,都是制定方案时必须考虑的因素。KPS 评分(Karnofsky 功能状态评分标准)为医生提供了一个评估身体功能状态的重要参考。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健康状况越好,对治疗副作用的耐受能力越强,也就更有可能接受彻底的治疗;反之,得分越低,健康状况越差。若评分低于 60 分,患者往往难以承受手术治疗,许多其他有效的抗肿瘤治疗也无法实施。

肺癌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从精准诊断到综合评估,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只有全面了解病情和自身身体状况,患者才能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做出最适合自己的治疗选择,在与肺癌的抗争中赢得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