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肺癌的化疗过程中,骨髓抑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它如同化疗路上的 “暗礁”,影响着患者的治疗进程与身体健康。深入了解骨髓抑制的表现、危害,对于肺癌患者和家属来说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及时察觉并妥善应对,减少化疗带来的不良影响。
骨髓抑制:化疗背后的 “隐忧”
化疗是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它在攻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身体正常组织产生影响,骨髓抑制便是常见的毒副作用 。我们身体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等血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干细胞。骨髓抑制发生时,骨髓中血细胞前体的活性会下降,直接表现为外周血中的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数量迅速减少 。
白细胞减少是骨髓抑制中最为常见的情况,而且白细胞减少易引发感染,严重时可能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急症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程度可以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来判断,外周血象中白细胞减少较为突出,通常在化疗后的第 4 - 7 天开始下降,持续约 3 - 5 天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指标需要特别关注: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1×10⁹/L 时,意味着进入 3 度粒细胞减少阶段;当血小板计数低于 50×10⁹/L 时,则处于 3 度血小板减少状态。这两个节点是危险信号,一旦触及,患者很容易出现并发症,此时就需要及时进行医疗干预 。
骨髓抑制的具体表现与危害
(1)贫血:身体 “能量站” 的危机
贫血是骨髓抑制的常见表现之一,主要是由于血红蛋白水平过低导致 。当身体出现贫血时,患者会明显感到身体不适,常见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胸闷、耳鸣、眼花等 。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使其活动耐力下降,生活质量大打折扣。长期的贫血还可能进一步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给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大的威胁 。
(2)出血:凝血防线的 “漏洞”
骨髓抑制导致血小板降低,这会使人体的凝血功能受到损害,进而出现各种出血症状 。轻微的出血表现为皮肤粘膜出现出血点、瘀斑,鼻腔、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呕血、黑便等内脏出血情况,最危险的当属颅内出血,这可能直接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在化疗期间,一旦发现患者有出血倾向,必须密切关注其神志、感觉、运动以及呼吸节律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
(3)感染:免疫系统的 “缺口”
中性粒细胞在人体免疫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抵御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 。当骨髓抑制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时,患者的免疫力会大幅下降,极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引发感染 。感染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畏寒、咳嗽、咳痰等 。如果患者白细胞过低,身体抵抗力几乎丧失,随时都可能面临生命危险。此时,医护人员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肺部呼吸音等,同时密切关注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及时发现感染先兆,预防感染性休克和出血倾向的发生 。
化疗期间的关键监测:血常规检查
鉴于骨髓抑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在化疗期间,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建议隔日检查血常规,这样可以及时发现白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数量的变化,以便在骨髓抑制出现的早期就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早期发现并干预骨髓抑制,能够有效降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保障患者的化疗进程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肺癌化疗过程中,骨髓抑制虽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只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高度重视,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其危害,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化疗,与肺癌进行更有力的抗争。